一颗青团,藏味春天。
春天生机勃勃,
把最好的一段春芳撷来留念。
不负春光,从青团开始......

草长莺飞,春意盎然,清明将至,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,加深小朋友们对中国传统节日“清明节”的认识,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,中一班的小朋友们开展了“制青团之趣,品青团之乐”食育活动,让孩子们通过识青团、制青团、品青团等活动过程,真正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知清明
为了让孩子感受清明节的传统文化,我们在班级开展了《清明节》主题活动,以一首古诗《清明》引出活动,通过观看视频、图片、听故事等多种形式,让孩子们了解到清明前后节气的特点,知道清明的传统习俗,体验古诗《清明》的意境,在浓浓的氛围中了解到更多有关清明的知识。

品清明
1.探青团之谜
(1)了解青团

在幼儿园充满生机的种植区里,一丛丛艾草绿意盈盈。孩子们围聚在艾草旁,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索之旅,孩子们瞪着好奇的眼睛,用小手轻轻抚摸艾草的叶片,凑过小鼻子,认真地嗅着它独特的气味,充分调动视觉、触觉、嗅觉,从多个角度认识了艾草。当了解到用艾草的叶片能制作出美味的青团时,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好奇的光芒 。
当得知用艾草叶片能制作出美味青团时,孩子们一下子炸开了锅。小高奋地挥舞着小手,大声说道:“我知道,要先把艾草洗干净!”茜茜也不甘示弱,连忙补充:“然后得把艾草切碎,放进面团里。”一旁的六一歪着脑袋,疑惑地问:“那要不要加糖呀,不加糖会不会不好吃呢?这个叶子有股味道。”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,稚嫩的想法碰撞出奇妙的火花,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好奇的光芒。



(2)学做青团

青团碧青油绿,糯韧绵软,甘甜细腻,清香爽口,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,是清明节时民间的一道传统点心。用青艾的汁与糯米粉、澄粉一起调和,将豆沙馅包入,做成一个个圆圆的绿色团子。
活动开始前,老师给孩子们讲解清明节的由来、意义及风俗,接着随之引出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和青团制作的方法。

2.巧手制青团
用最简单的食材做最美味的食物。在食堂师傅的耐心示范下,孩子们满是新奇,小手跃跃欲试,就这样,青团制作活动在欢声笑语中正式拉开帷幕!





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,满心期待地开启青团制作之旅。看着桌上摆放的面团,小连心里既兴奋又有些紧张,“我能做出漂亮的青团吗?”这时,身旁的乐乐热情地凑过来:“我来帮你!”小连感激地看着乐乐。在包馅料的过程中,小连小脸涨红,不知道如何才能把豆沙完美的藏进面团里,转眼看到其他小伙伴都在努力,小连又学着大家样子认真制作起来。
在温馨的氛围中,孩子们一边交流,一边揉搓、包馅,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。一双双稚嫩却灵巧的小手上下翻飞,不一会儿,桌上就摆满了圆滚滚、萌态十足的青团。这些青团,不仅凝聚着孩子们的汗水,更见证了他们在分享与协作中,收获的快乐和成长 。
3.品尝青团
短暂的等待后,青团带着袅袅热气 “奔赴而来”。艾草独特的清香,与糯米的软糯交织在一起,奏响味蕾的春日旋律。孩子们品尝着亲手制作的青团,眼眸里闪烁着光芒。这一刻,春天的味道不仅停留在舌尖,更飘满了整个幼儿园,成为孩子们心间一段美好的春日记忆。


4.分享青团
幼儿园里,孩子们手捧热气腾腾的青团,像一群欢快的小鸟,穿梭在校园里。厨房阿姨接过青团,鼻尖轻嗅,笑意浮上脸庞;保安叔叔咬上一口青团,忍不住点头;园长妈妈和老师们围在孩子们身边,一边品尝,一边竖起大拇指,整个幼儿园充满了欢声笑语与甜蜜气息。





小小青团,宛如春神馈赠的精灵,裹挟着山野间最纯粹的春色与生机。这场别开生面的“食育”活动,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殿堂的窗。从观察艾草的翠绿身姿,到学习制作工艺的每一道工序,再到亲手将面团与豆沙融合,孩子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小厨神,打造出这独属于春天的美味。当他们咬下一口青团,甜蜜在舌尖绽放,劳动带来的满足与快乐,也悄然在心底扎根。这不仅是对时令传统美食的致敬,更是对中华民族千年文化传承的深情告白,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破土发芽。
美食周回顾










(文字:李慧 图片:李慧、李红莉 )